父亲早些时候借了本书给我,于丹的《庄子》心得。第一次读庄子是在中学的时候,《庄子·齐物论》的梦蝶篇和《庄子·秋水》。当时读文言文是苦差,靠的是死背烂记,意思还来不及了解不要紧,能背为先,文言文译白话的分数往往蜻蜓点水低空飞过。后来读着原文的注释也对文章有所了解,但是要体会文中的意思却要靠许多年对生活的体会了。
父亲对这本书的评价不错,可是我读了一半觉得还可以啦。会觉得还可以可能是因为对《庄子》中所要传达的思想在生活中已经逐渐有了体会吧,所以读的时候也不过是在读作者的心情罢了。然而对‘解读’和‘心得’一类的书向来是有点抗拒,似乎有点怕受别人所想影响、左右。
二十岁时候读书很容易着迷,当时读亦舒,效仿书中主角,白衣一袭。读《庄子》,做白日梦,开口你不是我;不知道我的快乐,闭口我是蝴蝶。读《红楼梦》,伤春悲秋,为林黛玉的死痛心疾首。读《三国》对关公让道不解,不但不解还每每大骂“死笨蛋”,如果关公不让道,蜀国是不是都可以少奋斗几年。《西游记》里的唐僧是我的偶像,看看?唸个紧箍咒齐天大圣都要乖乖听话。读《聊斋》……有鬼耶~~~怕怕,尤其《画皮》。
三十岁的时候忙着工作赚钱,亦舒书中的生活在现实是少有的1/10000,我不是那个1中的1,是10000中的1。《庄子》看的是漫画。《三国》丢一旁,自己的理财比三国还乱,等这里搞掂先才说。《西游记》的唐僧……唉,别说了,简直就是混蛋,孙悟空窝囊,反而沙悟净,越看越可爱。《聊斋》里的妖魔鬼怪和‘没有钱’比起来是在是可爱得多了。
反而是《红楼梦》,一直都没有放下。
母亲的那套《红楼梦》曾在大概十二岁的时候拿来翻过,可能当时对这本书的印象就是一个故事三个人,所以翻开第一章没有见到贾宝玉、林黛玉、薛宝钗仨名字出现,就权当它talk nonsense,passed。直到高三在老师的‘怂恿’下才认真的读开来,从此展卷不息。后来迷了,迷了就钻,一骨碌钻了好些名家诸如周汝昌,冯其庸,俞平伯的解读,典故风俗之类的书。可是后来发觉解读是越读越乱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见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诠释,大自大观园的位置在哪里,小至‘到底是谁爬灰’,都各有各精彩。
就因为每位名家的诠释都精彩,以他们的看法做导读或许容易入门,但是也会一个不小心受制于各种不同猜测而模糊了自己的判断。所以在读各名家的心血同时,也庆幸当年自己是从没有脂批的文本开始读起,以至于现在对我来说,从哪里开始就从哪里结束,万宗归一,由繁复简,她就只是一本书(肥仔:我糊涂了,她不是本来就是书吗?),一本读来情感澎湃,心海生香的文章,反而这么没有羁绊的读着来,对人物的刻画有更好的体会,非言语可形容,只能说有幸与此书结缘共度今生。
(希望这点想法对Kennichi有帮助)